优配股 反复尿路感染竟是膀胱癌!精准治疗帮助70岁阿姨重获健康
“这次复查的各项指征都不错优配股,没有复发和转移,您可以放心。”日前,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(下称“市十二医院”)黄埔院区泌尿外科门诊,70岁的彭阿姨与科室主任张利朝道别。
就在数月前,她还是一名被多家医院判定为膀胱癌局部晚期、难以手术的患者。经过市十二医院泌尿外科团队采用“免疫+靶向”新辅助治疗成功缩小肿瘤后,彭阿姨接受了3D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和回肠输出道术,手术切除了被肿瘤侵犯的多个器官。如今,她已恢复良好,重获无瘤生存。

被当成“小毛病”的癌症
“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夜尿增多——抗感染治疗。”2023年10月,彭阿姨在当地医院的门诊病历上,曾简单记录着这串常见症状。
那时,彭阿姨被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,服药后症状暂时缓解。直到2024年8月,她出现肉眼血尿,才从老家赶赴广州治疗。检查结果让全家人心头一沉:膀胱腔内几乎被肿瘤占据,病理确诊为“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”,并已突破膀胱外壁侵犯至周围组织。
“她其实是一个典型病例。”张利朝说,女性患者的早期症状常与泌尿系统感染相似,有些基层医生容易先入为主为其进行抗感染治疗,从而延误诊断。“据统计,女性膀胱癌发病率虽仅为男性的三分之一,但其误诊、漏诊率却更高。”
起初,彭阿姨被多家医院建议只能化疗。可两轮化疗后,她出现恶心呕吐、重度骨髓抑制、肝功能损伤优配股,体重骤减20余斤,于是非常抵触化疗。张利朝只能一边安抚情绪,一边建议同步进行肿瘤基因检测,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。
检测结果显示,肿瘤对PD-1免疫治疗和ADC靶向药物均敏感。于是,张利朝团队果断调整方案,采用“免疫+靶向”联合新辅助治疗,即在手术前先用药物使肿瘤缩小、降低分期,再进行手术。

“免疫药物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,靶向药则精准识别特定基因突变部位,副作用更小。”张利朝解释,经过6个周期治疗后,彭阿姨的肿瘤明显缩小,原本突破膀胱外的病灶重新局限于膀胱内,为手术创造了机会。
“以前我们只有化疗一条路,很多患者因不耐受而放弃。但现在,借助分子检测、靶向药物、免疫疗法,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也有机会实现无瘤生存。”张利朝说。
局部晚期不等于绝症
膀胱癌根治术被誉为泌尿外科中难度最高的大型手术之一。彭阿姨除膀胱癌外,还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及胃肠功能减退,并伴有一个直径8厘米的子宫肌瘤,使本已狭窄的盆腔空间更加拥挤。因此,手术团队必须在极其有限的可视范围内精准操作,既要彻底清除肿瘤,又要最大限度保护髂血管、闭孔神经和直肠等重要结构。
最终,历时7小时的“3D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+回肠输出道术”顺利完成,出血量仅30毫升,切口长度6厘米。张利朝团队完整切除了膀胱、子宫、双侧卵巢、阴道前壁、盆腔淋巴结及子宫肌瘤。术后次日,彭阿姨即可下床活动,第七天顺利出院。
因肿瘤侵犯范围大,彭阿姨无法保留原位膀胱,张利朝为其建立了回肠造口,通过腹壁造口引流尿液。彭阿姨刚开始觉得尴尬、不方便,但随着时间推移,她已经逐渐适应。
如今,手术10个月后,彭阿姨每三个月复查一次,胸腹盆腔影像均未见复发或转移。她的体重、食欲、精神状态都已恢复如常。
张利朝表示,这个病例折射出公众认知的误区:“很多人一听‘晚期’就放弃治疗,其实‘局部晚期’并非绝症。只要积极配合治疗,仍有可能达到无瘤生存。”
他提醒,普通泌尿系感染经抗生素治疗一周后应有明显改善,若症状未缓解或反复发作,应尽快进行B超或CT检查。另外,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体检一次,尤其是吸烟者以及长期从事化工、染料、农药等行业的高危人群。“女性若长期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症状而难以缓解,也应提高警惕,及时排查膀胱癌等可能。”
“早期膀胱癌可通过经尿道电切术微创切除并局部灌注化疗药,无需全身用药,治愈率高、创伤小。”张利朝说,但一旦拖到中晚期,肿瘤穿透膀胱壁,就必须实施根治性手术,甚至切除多器官。
南方+记者 厉思璇
通讯员 廖温勃 周艳梅优配股
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中承配资 路桥信息(837748)投资者索赔分析
- 下一篇:没有了




